Featured image of post 天使吉米/Tanchjim Force双动圈耳塞个人听感报告

天使吉米/Tanchjim Force双动圈耳塞个人听感报告

2025年年中,Tanchjim(天使吉米)推出了一款名为Force的双动圈开放式耳塞,试听了之后感觉不错,加上现阶段我对自己手上的两副耳塞不算特别满意,遂全部卖掉并趁双十一折扣拿下一条Force。

Force是一款比较有意思的耳机,双动圈并做了开放式架构,在当前国产耳塞里,尤其是各种动圈、动铁乃至平板、静电多单元如同叠Buff一样并大行其道的环境下,应该不算多见,我愿称之为“比较克制地单元叠加”。

在一次试听之后我觉得它还不错,且我对手上已经用了多年的耳塞,尤其是达音科DK3001Pro已经不甚满意(毕竟这已经是2019年的耳塞了,连原线都已经被磨破了的那种),换耳塞的日程便提了上来。卖掉手里的3001Pro和水月雨的Kato后,趁京东24期免息加折扣直接拿下Tanchjim Force。

外观

外观一直以来都是Tanchjim产品值得称道的一点,家族化风格较为统一的设计语言、非常克制且简约又简单的外观,相较于国内一些喜欢在单元外观上搞点花里胡哨东西的厂家显得非常…“正常”(虽然它是非常正统的二次元品牌且Force的包装封面也真印了看板娘)。

Force有一个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优点,这幅耳塞不是全金属单元而使用树脂+单片铝合金盖板的组合,大幅度降低了单元重量,以至于拿在手上甚至都没有什么坠手感。

将这一点单独拿出来是因为我实在是深受全金属单元耳塞其害多年,不管是达音科DK3001Pro还是水月雨Kato,单元外壳都是金属且还是选用的铸铁和不锈钢这种非常重且导热效果极好的材料。重量让佩戴体验和佩戴时间大打折扣(尤其是3001Pro,一直以来对佩戴舒适度的问题就没停过),而导热太好的金属让冬季使用耳塞的时候必定能来一次透心凉。

基于上面的问题,我尤其想点名批评水月雨Kato(以及它的继承者Kadenz),作为一个单动圈耳塞,本应极度轻便,但使用了不锈钢单元外壳后重量竟然比一些一圈多铁的耳塞还要重,佩戴感受更是不必多提。

配件

Force总算是配上了可换插头的线材(本家的Origin是没有的),虽说我现在已经对4.4mm平衡不太在乎,但配备一个TypeC小型解码插头还是很不错且方便的。但插头非常紧,更换的时候还是有点费力。现目前的可换插头还是没见过一个比达音科的Q-Lock Plus系列更好用的,且那还是2019年就有的东西了。

Tanchjim稍微贵一点的耳塞应该都配备的是同样的耳机包,会比其他品牌的收纳包容量会更大一点,足够塞下耳机和所有的插头,并再加一个小尾巴进去,实用性会更高一点。

线材方面,我对Effect Audio联名不感冒,但材质确实比较舒服,Force的单元本体非常轻,但好在耳挂平衡了重量,佩戴上不至于出现不稳的情况。

听感

接下来是重点听感了,通常来讲耳塞是没必要跟头戴对比的,但这副耳机某些KOL吹得很High,什么声场开阔好似开放大耳,本着娱乐Hufi精神且我正好手里有封闭和开放头戴各一个,所以拜亚DT900PX和天龙D5200也纳入本次对比。

同时,除了数字媒介之外,还将使用配备了电子管(胆机)唱放的黑胶唱片机来测试,因为我也很好奇这种一暖到底的配置能出什么声音。

调音趋势

先放一个简易的频响曲线对比,选取了价格相近的、当前天使吉米的主推单动圈产品Origin(Origin和隔壁水月雨Kadenz的调音比较相似,因此这里就只放Origin了),以及水月雨家的三动圈产品Harmon,后者同样也是被称为“流行神塞”。

同样地,作为参考,也贴出Force和水月雨的VSDF Target的对比。因为这两家二次元厂都比较热衷于做科-Hi产品以至于两家的调音Target经常会很一致,甚至可能Tanchjim家的产品会更贴合VSDF Target…

Origin / Harmon / Force 频响曲线对比(来源:huihifi.com)

Force与水月雨VSDF Target频响曲线对比(来源:huihifi.com

可以从上述曲线大致看到Froce的调音趋势。作为一个双动圈耳塞来讲其低频可谓非常克制,1k以下的低频/中低频区间竟然量是比Origin还少的,高频部分也很平滑,而极高频又比较克制。

需要提的是Force甚至可以看到它除了3k、9k区间的两个峰外,整个10k区间之内跟VSDF Target曲线非常贴合,水和鸡这两家背后果然是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的。

数字回放

接下来是实听环节,我使用的数字回放设备是:

  • 前端:Macbook Pro M2 Pro
  • 解码&耳放:Macbook Pro (3.5mm) / 拓品E30+L30 (3.5) / ifi Go Link Max (3.5+4.4) / Tanchjim Space (3.5+4.4)
  • 音频平台:Apple Music,使用工具保持Bit-perfect状态
  • 耳机配置:原线,T-APB高频增强耳套

既然是一副偏向于中低频,适合流行乐的耳塞,也正好是我主要听的类型,那么要试听的曲目必然都是欧美流行。

Charli xcx & Billie Eilish - Guess (2024)

Charli xcx在2024年带来了她现象级专辑《Brat》席卷了整个夏天,和大量优秀艺人的remix专辑也随之推出,我挑选的是与Billie Eilish的Remix版《Guess》。这是一首非常偏下盘的电子舞曲(尽管两位演唱者都是女性)。开头的首段beat的低频非常有力量感,也收得很快,切入人声后,人声距离较近,同时保持了伴奏有较好分离度。结尾的大段电音段节奏感很强。

Ariana Grande - imagine (2019)

作为一个真的在百老汇和尼克频道摸爬滚打过的艺人,Ariana Grande拥有比很多流行艺人更好的vocal功底。这首歌是《thank you, next》的Track.01,伴奏旋律非常简单,人声主体有该有的厚度且分离较好。Ariana Grade在这首曲子的bridge后面直接开始飙海豚音,此时高频不是“女毒”塞的那种可以把高频显得非常具有“穿透感”、明亮的感觉,但好在高频厚度是有的。

Chappell Roan - Pink Pony Club (2023)

来自中西部红脖子州的女同性恋歌手,2023年的首张录音室专辑《The Rise and Fall of a Midwest Princess》让她荣登年度最佳新人。她在此专辑每场的巡回演出邀请变装皇后表演。这首单曲《Pink Pony Club》放在这里异常合适,同时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首。开场只有钢琴和人声演唱,此时人声有合适的厚度,伴奏位置合适且由于是开放式设计,此时较为扩展的声场使钢琴声左右延展得较好。随后进入副歌,开始切入合成器效果,同时vocal会使用中高音演唱,副歌后半部分使用了更多合成器效果,人声显得比较柔和,突出程度不算高,但也没被合成器效果淹没。

模拟回放

模拟介质回放设备:

这是一套非常简易且基础的黑胶回放套装,且可预见地声音会偏暖,因此纯做娱乐。同时我会选取上世纪80年代的唱片和近几年的新唱片进行对比。

  • 唱片机:铁三角LP70x
  • 唱针:铁三角AT-VM95E
  • 放大器:乂度MP-01电子管唱放/前级放大器
  • 对比耳机:拜亚动力DT900 Pro X / 天龙D5200

【看来还是需要点时间的,后面再更吧】

Lin-Manuel Miranda - The Schuyler Sister (2015 / Hamilton the Musical)

虽然是音乐剧的原声,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极度流行化的小编制曲目。

Jessie Ware - Pearls (2023)

Jessue Ware - What’s Your Pleasure? (2020)

Ike & Tina Turner - Proud Mary (1971)